315黑猫投诉-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 上海站

不良贷款风险如何化解

经济日报2021.04.24 10:16

原标题:不良贷款风险如何化解

2021年,哪些领域的新增贷款风险需高度关注?如何有效化解存量风险、防范新增风险?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4月16日在北京举办“金融风险防控高峰论坛”并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80%以上的金融业受访者认为,房地产行业将成为2021年不良贷款显著增加的行业,需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新增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尚未充分暴露

中国银保监会4月16日发布的最新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从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20年年报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因此并不意味着不良贷款已充分暴露。

需要承认的是,目前仍有部分企业的经营困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部分企业现金流短缺、还本付息压力显著增大。《报告》预计,2021年不良贷款的上升幅度仍然较大。首先,由于金融财务具有时滞性,不良贷款的风险暴露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为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2021年底,这将进一步延缓相关授信风险的暴露。

“目前,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面临挑战,金融体系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中国东方战略发展规划部总经理董裕平说,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具体来看,需要重点关注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

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

那么,2021年的新增贷款风险将主要来自哪些领域?《报告》显示,80.88%的受访者认为,房地产行业将是不良贷款规模显著增加的行业,57.35%的受访者则认为是制造业。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房住不炒’定位不变,接下来,高杠杆房地产企业将面临三大压力。”董裕平说,一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二是监管部门全面推行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三是偿债高峰期即将到来。

所谓“三道红线”是指监管部门已制定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通过三道负债率相关的红线将房企分为四类进行监管,这“三道红线”分别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上限为70%、净负债与股本之比上限为100%、现金与短期债务比上限为1。

董裕平认为,“三道红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的过快增长,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也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产生制约。优质稳健的龙头房地产企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前期高杠杆扩张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将面临较大债务压力,相关的信用风险将较为突出。

除了房地产行业,制造业信用风险上升的趋势也需高度关注。多位参与论坛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仍具不均衡性,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内外部市场需求同时萎缩、偿债能力下降、信用风险上升等问题。

持续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面对新增不良贷款上升的态势,存量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工作就更显紧迫。“2020年,我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今年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是力度不减。”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

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这就需要持续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除了传统的核销、清收、批量转让等手段,还应进一步重视不良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手段,资本市场不良资产处置有望成为新方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必须丰富、创新多元化处置方式。例如,探索以不良资产管理、债转股、投资银行为特色的业务体系,开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业务,如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阶段性持股等。

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主力军,资产管理公司将如何发挥作用?“要探索主辅分离业务,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服务;探索兼并重组业务,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探索问题机构业务,为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服务;探索地方平台业务,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服务等。”中国东方总裁邓智毅表示,要聚焦回归本源、瘦身健体、做实资产和风险防范,加快结构性调整和改革。

《文明诚信投诉公约》

我要投诉

24小时有效投诉19503

累计有效投诉23742951

黑猫投诉
黑猫投诉
官方邮箱:heimaotousu@vip.sina.com

合作机构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
全国消费品缺陷线索检测协作网
APP风险检测
新浪人民调解委员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
金盾
新京报智库

合作媒体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新闻 央视财经 工人日报 法治日报 中国消费者报 消费日报 证券日报 中国交通广播
央广网经济之声天天315 财经网 中国商网 华夏时报 经济观察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网财经 中国科技投资 中国食品报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报告 新京报 北青网 千龙网 新闻晨报 新快网 鲁网 山东商报 泰山财经 齐鲁晚报
钱江晚报 燕赵都市报 潇湘晨报 金陵晚报 安徽商报 陕西日报 中国城市新闻网 今日女报 消费者报道 差评

合作律所

  • 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
  •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
  •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
  • 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
  • 岳成律师事务所
  • 广东保典律师事务所
  • 泽普律师事务所
  • 北京亿中律师事务所